什么才是真正的教育国际化? | 深度

国际化已经成为教育发展的一种全球性趋势,国内的教育市场更是如此,无论是公立民办的中小学校还是各类教育机构都在你追我赶的发展国际化教育项目。

《2015中国教育发展报告》称,全国约有300多所学校开设了各类国际班。不仅北上广等一线城市争先“上马”国际班,南京、郑州等二三线城市也不甘落后,就连中西部一些经济欠发达的地区,如贵阳、乌鲁木齐、银川等地,也纷纷有模有样地办起来。

业内人士普遍认为,对公办高中国际班最早的政策支持来自2003年的《中外合作办学条例》。但真正催生公办国际班遍地开花的是2010年发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纲要表示,“鼓励各级各类学校开展多种形式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加强中小学对外交流与合作,提高我国教育国际化水平,培养大批国际化人才。”

根据新学说发布《2016中国国际学校发展报告》中的预测与分析,2000年至2020年为国际学校发展的成长期,在这一时期的国际学校,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均会呈现出迅猛发展的态势,其中民办国际学校尤其如此,引进海外传承性品牌学校成为民办国际学校发展的重要途径。

作为探索,教育界和主管部门希望通过“国际班”的开拓为国内高中教育打开一扇门,走向多元化、国际化。那什么是国际化?国际化教育就是出国留学?还是粗鲁的去中国化?

以南京市为例,公办高中国际班主要分为三类:一类是完全照搬西方国家课程体系,如A-LEVEL英国的课程,中加班多是加拿大安大略省或者BC省的课程,另外还有美国课程、澳大利亚课程等;第二类是国际文凭组织课程,如IB课程,不属于任何国家,自成体系;第三类是大学先修课程,如AP课程。

这些课程的功能及难度各不相同,直接照搬授课必然给不同接受能力的学生都带来巨大的挑战,一是英语水平不够,学科词汇量不足;二是学习方式、学习习惯不同;三是文化背景不同,思维方式差异巨大等等这些因素在国际课程直接使用于国际班时造成了很大上手难的挑战,就更不用说在运营的过程中,还有外籍师资不稳定等问题。

一些私立学校的国际班在短期运营的过程中急功近利,家长对留学知识的缺乏,导致学生、家长、学校集体焦虑,视世界名校为唯一出路,甚至出现考试作弊、代办假学历、只去哈佛、去了摔跤的不正当行为,当教育国际化露出了教育被摧残的尾巴,也许我们更该重新反思功利的中国教育国际化是不是应该从长期受益的角度出发?

与有利政策相呼应的是,公立学校国际班停办对民办学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育创新和变革上将有更大的发展空间。不可否认,教育要走向国际化,借鉴国外先进的教育经验势必会成为基础教育国际化发展的一条必经之路。但我们在学习国外基础教育的做法时,不能浮于表面地“移花接木”,而应根据中国的国情,结合具体的时代背景和社会条件,立足于中国本土基础教育实际,考虑学生自身需要,实现基于学校校情的基础教育国际化发展。

对于未来中国国际教育的发展形态,要实现实质的国际化,必须推崇合理的教育国际化,培养学生的民族意识,既要根深中国,更要放眼国际,感受世界情怀,并理解国际化的思维方式。只有以本民族文化为坚实的基础,才能够培养出国际化人才。学习别国、反思自我的同时,结合本民族特色整合外来文化才是教育国际化的根本追求,特别是对于基础教育更应该如此。

国际化教育是一个充满矛盾的过程,单一与多样、国际化与本土化、特殊与普遍等矛盾和悖论都同时并存于世界教育改革和社会发展之中。在我国《教育大辞典》中,教育国际化被解释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间相互交流、研讨、协作、解决教育上共同问题的发展趋势。

教育不应因它是国际的而被追捧,而应因它是合理的。中国民办学校在发展国际教育的过程中应该更趋向理智,从根本问题出发,从长远趋向考虑,回归人才导向的本质。回到国际化教育的核心,我们必须重视国际理解教育,构建起与国际理解教育相互联系的新机制,才能顺应教育国际化的浪潮。

(注:文中部分图片来自新学说)